Abdibek Zh.B.

Astana, Kazakhstan

L.Gumilyov Eurasian National University

 

作者及读者形象在文学领域上的研究

(The image of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in literary criticism)

Summary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knowledge creativity of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that is their phenomenon in literary criticism. As concrete data the image of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in the art text is considered. It is also in details stated scientific statements of known literary critics.

 

  众所周知,作者与读者是用于文艺学、哲学方面的概念。写作上作者与读者概念能够产生作者形象与读者形象。人们对作者形象有何看法、在认识文学方面这个问题的研究程度有多大,我们就这个问题讨论如下:写作上,作者形象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上。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哈萨克文学家、科学家 Z.Ahmetov 有这样的看法:作者的思想目标、观念,看法、信仰、审美原则、创作技巧都很广泛,丰富。当然,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客体,整体结构和思想艺术性质上认识到这一切。这些都是他在创作艺术性质上的区别。我们把作者当做一个有意志,有独立个性的主体而不是艺术家,那么他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个别的体裁之外不会有充分的体现(如:传记)1,21页】。形成作者形象与读者形象这一概念,并把他们融入到科学领域的是俄罗斯文学家V.Vyneragov 。他说:“作者形象是把作风工具与整个文艺系统连在一起的力量。作者形象是把文体系统集中的中介【2,92页】。他不仅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风格等问题,还钻研了在俄文作品中作者产生和形成的前提和规律。

文学与雄辩艺术共同存在的阶段是作者和作者形象形成的源泉。  文学作品表现出创作者的世界观、社会观、语言和作风。所以艺术创作是作者创作主体的体现。同时是对他的世界观、艺术方法和语言的反映。

  文艺创作是由作者创作出来的成果及读者的审美对象。作者形象的范畴在结构上虽然表现在文本和与它有联系的文体中,但不会具体深入。俄罗斯文学家提出了在精炼作者的创作成果过程中要以下列观念为依据:

              文学作品的歌颂性质及思想政治内容的明确性。

              创作过程中以历史依据为根本。

所谓作者形象是指作者把现实生活当做文学作品的唯一源泉,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将文学创作集中充实体现的, 展示作者的审美认识程度、观念、文学赋予、英勇精神和气魄的艺术特点。

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到俄罗斯的V.Vinogradov, M.Bahtin, M.Gasparov, B.Adambaiev, C.Negimov, G.Hosmova, 等研究学家都有关于作者形象与特性,本质和意义的看法。

闻名世界的研究学家们对作者形象这一说法都进行过研究。例如:在作者形象形成阶段作者们中间有过各种各样的看法。M.Bahtin 这样解释了作者形象范畴:这里所说的作者形象是一种真实的,特殊的典型形象类型,在与作家的关联中得到证实。在“对话”、“对话关系”、作者与读者范畴范围内寻求形象。他认为作者把自己的本性,认识,道理伦理观念,特殊的意象信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对话,纪实概念传达给接受者。

另外一个俄罗斯文学家V.Vinogradov 反倒认为对话作为作者形象的一个层面,属于作者形象范畴。作者形象不是产生于作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而是通过文学创作塑造出来的特殊的形象。M.Khrapchenko将作者形象范畴与作者的创造个性连接起来了。他认为作者形象这一术语、范畴只能由作者在文学创作中当做人物、参与者或叙述人的时候使用。其余的情况下在作者的创造个性中能够展示出来。

F.vakon说每个人都有自传:生物自传,社会自传,心灵自传。我们不是从生物自传和社会自传中,而是从心灵创作传记,在文学作品的“天性”和内容中能够认识到作者形象。对此,Z.Ahmetov有这样的见解:作者的自身形象,从拨动作者心弦的个人感情,心智,所叙述的各种生活状况,社会问题,不同人的行为,关系和评论中得到更加明确更加充分的体现【330页】。据我们所发现,文学家们虽然有不同的看法,但说法基本一致。

作者形象是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是艺术作品的本质与风格的程度。P.Czdihova说作者与读者范畴中产生的作者形象与读者形象引发了将诗学风格与其他科学领域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研究的必要性。

读者不仅是鼓动作者思考、激发写作技巧、积累情感等条件的刺激者,还是在整个客观现实中与作家共同存在的、最终成果的见证者。他还是作者创作的“消费”者
,文学作品得以肯定的审美主体。通过读、听去感受,体验和享受的接受者。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往的艺术家都很重视对有审美选择的读者进行社会分配的问题。

 M.Khrapchenko 这样分析作者形象,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现实生活中的,尤其是对有深度,有思想的学者作家都格外注重。

 著名的文学家B.Prozorov, 对创作和塑造读者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任何一个文学作品无论属于什么文学类型,虽然作者意识里的艺术倾向于接受者,但主要依据是潜藏在作者想象里和心灵深处的接受者”【5,31页】。B.Prozorov,把文学作品的一般接受者称为现实读者,反而把作家的认识,想象里和脑海里的接受者融入到了目标读者概念中。读者接受的过程是复杂微妙的,目标读者是完美无瑕的领悟者,知识渊博的体会者,完美的自我充实者,一般人身上无法找到的特殊性,价值性与能力的综合表现。

在成千上万的读者中我们很可能会遇到作者意识里的罕见的读者。就像文学家所说的,作者形象范畴与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有怎样的差别,目标读者与现实读者就有怎样的差别。

研究接受者的“社会—心里”问题,就表示一种文化艺术有不同的接受方式。现代的研究成果为艺术消费方式的辨明和证实创造了机会。1988年俄国国家艺术学院与知识研究院里的社会主义者们进行研究,证明了四种群众接受者。期中第一群里的占了25%-27%,第二群里的占了14%-15%,第三群里的占了40%,最后一个群里的占了16%

第一群里的(倾向于解决问题的群体)读者是从艺术创作中积累和丰富生活经验、追求一种罕见的完美体验、把自身变成非自身、达到忘我境地的接受者。

第二群(倾向于礼义)是第一阶段内教会怎样脱离困境,艰难险阻中怎样控制自己,怎样解决问题的榜样。这个群的代表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人格、礼貌等关系中需求的稳定性产生于掌握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

第三人群 大部分接受者属于第三人群。该人群是公众性的、欣赏艺术、爱热闹、爱欢乐的群体。他们的目的是享受自己一辈子都没有享受过的乐趣、休养、寻乐、缓解让自己疲惫不堪的压力。他们对自己毫无要求,只想轻松地,自由自在地渡过一生。

第四人群(倾向于审美)接受者充分了解艺术语言中的奥妙,深知关于艺术创作的艺术类型和风格。他们要求审美爱好的自主选择,审美评价的独立思辨。倾向于审美的接受者不但有认识、礼貌等方面的需要,他还格外注重自己所需要的文本问题或想表达的事情。他把接受艺术的行为不当做解决实际问题的而当做有价值有目标的行为。

根据此类问题研究出来的结果:从艺术创作中读者能够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6,340页】。把读者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是一种规律。所有的人都不一定是倾向于审美的接受者。无论身在何处,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当中,作者能够培养读者,增长读者的精神、知识、审美、思想政治认识等方面的见解。艺术的天性也会鼓动他这么做。艺术对人类心灵的深刻作用往往会影响读者形象的塑造。关于作者对倾听者的影响著名的文学家M.Auezov 有这样的看法:作者与倾听者的关系通过文学作品实现。反而作者与倾听者的关系是面对面的。两者有密切的联系、制造彼此的影响也是肯定的。没有倾听者就不可能产生口头流传的诗歌,若没有展现某个环境的气氛、情感的歌颂者、诗人就不可能有倾听者【7,183】。他还指出之所以在口头流传的文学中作者与读者是属于相互依存的范畴,是因为这个范畴符合对立统一与斗争规律。创作与接受的过程使作者与读者的审美空间获得格外的清净,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反躬自省。读者是作品得以最后确认的审美主体。读者不只是作者的粉丝,更是热情鼓励其进步的同时,善意指出其不足的,与他心灵沟通的人。

从艺术创作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来看,在完美接受的过程中,读者身上会产生感知等行为。关于这个问题史诗学的奠基人A.Veselovsky这么说:“感知是不同于情绪和爱好的,短暂的,强烈的心态,情感的跃动。情绪是每日,每周都能保存下来的一种心态【8,34页】。”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伦理学中对艺术性的接受问题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艺术的最大影响力是通过撼人心魄的怜悯恐惧和催人泪下的悲伤哀怨洗涤人心,激发人的善性【9,270】。艺术的这种功能是培养人心的主要方式。对艺术的接受问题进行群众性研究的研究学家的大多数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中,把接受者的信息反馈和其对作家不断开拓创作道路的帮助等性质称为“创作的联合性”(V.Vinogradov, A.Ptebnia, B.Meylax, Dlyhabueb, V.Prozordov, L.Novikob)。

承认作者与读者的密切关系、相互影响的M.Khrapchenko 虽然没有把艺术创作的接受过程和将要产生的读者的体会称为“创作的联合性”,但他强烈指出对文学来说,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他还以历史的角度考虑钻研作者与读者的联系。

 产生于作者与读者范畴的作者形象与读者形象史诗范畴会更加扩大、深邃如上所述的概念。开拓作者与读者范畴以及他们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我们通过介绍、分析哈萨克文学与文学家们的著作认识到了作者与读者形象。如研究学家T.Tebegenov所述,创作者把“我”的生活现实当做自由认识的基础,接受艺术性的途径。

听着哈萨克阿肯、诗人们的抒情诗歌长大的后辈们永记在心的就是 “创作是作者的本身”。在这里我们确立了作者(阿肯、诗人)与听者—接受者之间的心里联系。

艺术创作的产生、问世、结构内容上以不同形式出现的作者形象、同时创作的完成、接受、理解是在研究认识繁富多样的作者形象文学的本质、目标、功能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范畴。

参考资料

 

1、       《文学术语词典》,阿拉木图:母语,1996-240页。

2、       V.Vinogradov,《修辞学、史诗语言理论、史诗学》莫斯科,1963-255页。

3、       Z.Ahmetov,《阿拜的诗学领域》阿拉木图:母语,1995-320页。

4、       M.khrapchenko,《作者的创作与文学的发展》,莫斯科:文学创作,1977-446页。

5、       B.Prozorov,<读者与文学流派>,萨拉托夫学院出版社,1975-211页。

6、       O.Krivtsun,<审美学>,莫斯科,1998-430页。

7、       M.Auezov<时空与作者>阿拉木图,1962-428页。

8、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列宁格勒:科学,1980-285页。

9、       Brevyu.b<审美学>(第一册),斯摩棱斯克:1997-576页。

10、 T.Tebegenov<民间诗人创作中的文学与口头创作风俗>,阿拉木图,2001-332页。